图录号/艺术家:

清初 “献贤氏藏”款戟耳炉

图录号:122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清初 “献贤氏藏”款戟耳炉
图录号:
1223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6.2cm;直径8.9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广州华艺国际
拍卖会名称:
2016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西关大宅—器物篇
拍卖时间:
2016年5月26日
备注:
声 明:
出版:王世襄著《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三联书店,2007年3月,第29页;「献贤氏藏」款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取鼎彝之浑厚,古意内蕴。铜本坚实朴拙,融汇多种金属元素,经多重工艺,千锤百炼,终成珠光宝器。
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戟耳炉仿照宋瓷款式而制,因其耳如兵器中的戟头而得名。戟是古代车马作战时的长兵器,结合长矛和斧子的功能,又可利用枪头旁的缺口,远距离克制敌方进攻。据载,宣德皇帝用戟耳炉御赐刑部尚书左右侍郎,刑者克也,与戟的特性相符。
戟耳炉的款式多变,常见的为戟耳簋式炉,此炉较特别。器身为筒形,平口圆敞,渐下渐收,周身线条流畅爽利,口壁底皆厚,戟耳双出使炉身更显方正威仪之气,而于沉稳敦厚之中,又流露轻灵俊秀之貌。戟耳炉收藏要特别重视耳的力度,此炉双耳端正而不失精韵,线条刚柔相参,造型圆润而极具力度。耳孔呈方形,底设圈足略撇。铜炉内壁以铜本初质地呈现,外壁通体亦无纹饰,唯覆以浑厚包浆而露天然沁色纹理,使铜色之中又浮现深浅晕染变化,从而展现皮色天然之趣。器底有篆书“献贤氏藏”款,刻工娴熟,字体挺拔劲健,颇显古朴大气。“献贤氏藏”为私家款,私款铜炉于明中以降,清中以上期间最为兴盛,这段时期为中国经济文化成熟期,盛世多文事,尚收藏,故官宦、文人、商人、氏族等多有订制宣炉,以盛文事之举。私家订制必有要求,匠作精制,其炉形、炉色、炉款、铜质最为多样,款识更少重复。
此类型炉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造型不事繁缛而意蕴古拙,为宣炉的经典款式。除讲究形制外,铜质亦追求精料精炼,赤铜成器,皮色为浅腊茶色。此炉工精器美,捧之十分沉实压手,微抚即润,淡雅之间藏有奇光,若连续叩于不同方位,当有独到旋律萦绕于耳际,音秒如天籁,可谓难得之宝器。相伴于文房,琴棋书画间,焚香一柱,沉烟袅袅,甚是雅致。
戟耳炉多为簋式,筒式炉少见,如此品相完好且传承有序者实为稀罕。此炉形制简约大气,线条流畅美观,且质色具美,堪称精品。王世襄旧藏铜炉中另有一件戟耳筒式炉,落“玉堂清玩”款,相比存世较多的此炉款,“献贤氏藏”私家款为目前市场上所仅见,加之此炉工精器美,弥足珍贵。
“献贤”恰好与“莫臣”之意相反,同为炉款识,又同为李卿丈所得,可谓巧合。
1950年李卿丈所赐十炉之一。
1950年初,襄自美国参观博物馆归来方数月,李卿丈(赵沆年先生)选藏炉十具见赐,谨以节约旅美奖学金所得为寿。拜领时,叮咛再三:“各炉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铭心之物,幸善护持勿失。”“文革”劫后,十炉尚存其九,差可告慰于吾丈矣。
——摘自王世襄著《自珍集》
赵李卿(赵沆年),江苏武进人,与世襄之父王继增同僚,共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为民国初藏炉大家,藏炉“百余具”亦有说“数百具”者,尽精品。与人极善,凡京都古玩市场,常见之。谁有好炉了然如掌,亦常携世襄一同前往。王世襄先生之宣炉情节,很大程度上便源于老邻赵李卿先生之熏陶。世襄先生与赵李卿先生情谊之深,虽历三十多年,仍情同父子,直至1952年赵李卿先生去世,以炉相托。耳濡目染赵老选炉、赏炉、养炉、藏炉,世襄当为其真传也。
王世襄先生过手之炉颇多,而仅藏四十余具,件件精品,文革之后发还三十具,此三十具铜炉均著录于《自珍集》中。2003年8月相伴一生的妻子袁荃猷女士仙逝,世襄先生大悲间无心藏物,便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悉数拍卖,而此时仅铜炉二十一具(余九具,早已由先生“由我遣之”了)。时至今日,我们有幸征集到这具早年由赵李卿先生赠与王世襄先生的铜炉,流传清晰,从1950年得此器至2003年拍卖,半个世纪与王世襄先生相伴左右,珍爱有加。此名家钟爱之宝器,成就一段佳话,且诚如先生在《漫话铜炉》一文中所言,有着“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之完美,极为难得。

来源:赵李卿(赵沆年)旧藏,王世襄旧藏。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在北京出生和成长。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世襄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清代,其高祖、祖父、父亲均在朝中做官。高祖王庆云,曾任陕西、山西巡抚和四川、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等职,著有《石渠余记》、《清史稿》等;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为官后举家移居北京;父亲王继曾,毕业于南洋公学,1902年随中国驻法大使孙宝琦赴法国进修,从事外交事务;伯祖王仁堪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状元,梁启超是他的门生。在他母亲方面,外公以经商致富,颇具新潮思想,曾将子女送往国外游学;大舅金城山水、花鸟、人物俱精,与陈师曾、周肇祥等一道组织“中国画学研究会”,影响很大;二舅金东溪和四舅金西厓都擅长刻竹,后者被公认为近代刻竹第一家,有《刻竹小言》传世;而他母亲同样精通书画。可见,其家世不可谓不显赫。当然,好的出身只是给了他比一般人更多、更好的机会,并不能保证他必然能够成功,最重要的无疑是他个人的选择和努力。
王世襄1941年进入川西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一年中,经过侦察调查,奔走交涉,追还、征购数批文物,总数达2000余件,一律由故宫博物院接收保管。1946年7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对“三反”后的处理有意见,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王世襄始终苦中作乐,坦然受之。平反之后,他拒绝了故宫博物院的多次邀请,转向一般研究大家刻意回避的所谓“小学”,开始四处收集并研究旧家具、竹刻、鸽哨等器物。
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著有《中国画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参考图片》、《髹饰录解说》、《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中国古代音乐书目》、《高山竹谱》、《故宫博物院藏雕漆》、《锦灰堆》、《自珍集》等30余本著作。王世襄先生鉴藏甚丰,堪称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文博名宿。张中行先生生前曾将他的言行举止誉为“奇人奇迹”;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针对媒体送给他的“京城第一玩家”的雅号,中肯地评价道“玩物不丧志”。
自2003年王世襄藏品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以来,“王世襄旧藏”已成为藏界符号,其藏品每次出现都会引发市场的热烈追捧。对于收藏,王世襄曾有这样的讲述:“我过去只买些人舍我取的长物,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或是坐对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偶出把玩藉得片刻清娱。”玩即学,学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厚1374g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